一、鐵的生銹
眾所周知,在自然界存在的金屬中,除Au(金)、Pt(鉑)等貴金屬系以游離金屬狀態(tài)存在外,其他金屬,例如鐵(Fe),在自然界則系以磁鐵礦和褐鐵礦礦石的形式非常穩(wěn)定地存在。但是,人們通過冶金,把鐵礦石變成鋼鐵②,就是將鋼鐵從氧化鐵(礦石)的穩(wěn)定狀態(tài)變成了不穩(wěn)定狀態(tài)。自然界的萬物都有從不穩(wěn)定態(tài)“回歸”到穩(wěn)定態(tài)的強烈傾向,這是自然規(guī)律。鋼鐵在大氣中的生銹就是這種“回歸”現象的自然反映。
生銹就是鋼鐵與大氣中的氧作用,在表面形成了 沒有保護性的疏松且易剝落的富鐵氧化物或氫氧化物,也就是鋼鐵又變回了“礦石”。鐵的生銹,是鐵在大氣中從金屬變成的離子化過程,是一種典型的腐蝕現象。為了防止鋼鐵生銹(腐蝕),人們只有人為地采取表面涂漆等措施,以防止大氣與鋼鐵相接觸。涂漆一旦受到破壞,鋼鐵還會繼續(xù)生銹。
二、不銹鋼為什么不生鐵銹和耐腐蝕
早期不銹鋼的不生鐵銹,曾被人們認為是一種“神奇”的現象,但是經過長期研究和實踐,人們對此已經有了完全清楚的了解:不銹鋼的不生鐵銹和鋼鐵的生鐵銹二者屬于同一種自然現象。研究發(fā)現,隨鋼中含鉻量的增加,鋼的耐蝕性提高,當鋼中含鉻量≥12%后,在大氣中耐蝕性有一個突變,鋼從不耐腐蝕到耐腐蝕,而且不生鐵銹(如圖1.1)。人們把鋼從不耐腐蝕到耐腐蝕,從生銹變?yōu)椴簧P,稱為從活化過渡到鈍化,從活化態(tài)變成了鈍化態(tài)。通俗地說,鈍(化)態(tài)實際上是不銹鋼與周圍腐蝕性介質之間的反應遲鈍,即不敏感的狀態(tài)。
研究表明,含鉻量≥12%后,鋼具有了不銹性的原因是由于表面自動形成一種厚度非常薄 的無色、透明且非常光滑的一層富鉻的氧化物膜(示意圖見圖1.2),這層膜的形成防止了鋼的生銹。這層膜稱為鈍化膜。這層鈍化膜的形成實際上是鋼中鉻元素把自己易形成氧化物(鈍化膜)保護自己的特性給予了鋼的結果。
進一步研究還發(fā)現,在氧化性酸介質中,例如在硝酸中,隨鋼中含鉻量的增加,鋼的腐蝕速度下降,當含鉻量達到較高含量時,此鋼便具有了耐蝕性(見圖1.3)。在氧化性介質中,不銹鋼耐腐蝕的原因也是由于表面鈍化膜的形成。同理,鋼在酸介質中從不耐腐蝕到耐腐蝕,也稱之為從活化過渡到鈍化,從活化態(tài)變?yōu)殁g化態(tài)。
三、鈍化膜
研究表明,鈍化膜不僅很薄且無色透明并可自然形成,而且非常穩(wěn)定,鈍化膜是連續(xù)的、無孔的、不易溶解、質較硬且附著力強并難以剝落的一種氧化物(氫氧化物),即使在使用中受到破壞還可很快自行修復。
研究表明,鉻鎳不銹鋼的鈍化膜呈雙層結構,外層為氫氧化物或鹽酸的沉積層,內層為具有防護性的富鉻氧化物膜。18-8(304)鉻鎳不銹鋼的鈍化膜一般為4M3O4 SiO2 H2O,M為Cr、Ni、Fe等元素。
鈍化膜的化學成分、結構和性質隨不銹鋼的化學成分、處理方法(冷、熱加工,熱處理,拋光,酸洗和表面加工等)的不同以及使用環(huán)境的差異也有所不同。
研究還表明,隨鋼中含鉻量的增加,鋼的鈍化膜會從晶態(tài)膜變?yōu)榉蔷B(tài)膜(見表1.1)。由于非晶態(tài)膜缺陷少,結構表面均勻,鉻元素更易富集,所以較普通晶態(tài)膜具有更高的強度和耐蝕性。